給蘇州物流業裝上信息化的“眼睛”
信息化是現代物流業的靈魂,一個個“信息孤島”無法連通,是傳統物流業轉型晉級的巨大妨礙。
信息化更是物流企業的“眼睛”,沒有“眼睛”,物流企業看不到光明,也看不清未來。
貨主不知道自己的貨在什么位置、什么時候可以抵達指定地點;物流企業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拉到貨、什么時候可以把貨運到;車船主滿載貨品抵達一個地方后,不知道回來能不能拉到貨,也不知道為了拉到貨要等多長時間;司機不知道哪條路會更疏通,哪條路前方發生了交通事故……
正是由于一個個“信息孤島”無法連通,一個個物流企業都沒有“眼睛”,他們不得不像瞎子相同要么摸著石頭過河,要么不停地“問路”或者請別人“領路”,物流功率因而而大大下降,物流本錢也因而上升。
信息化建設對于物流企業,猶如眼睛對于瞎子相同異常的火急??墒菍τ诿總€環節上的每個企業,都無法承當信息化開發和保護所需的巨大本錢。實踐告訴我們,物流信息化的提高,不是一個企業、一個區域、一個職業的物流信息化的提高,而是掩蓋一切經濟職業、涉及一切經濟過程、服務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交通物流職業信息化的全體提高,這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
政府無疑要成為這一工程的推動者和建設者,企業、科研機構等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參與進來,形成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合力。我們歡喜地看到,交通運輸職業主管部門正在像抓有形的高速公路建設相同,狠抓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渠道這一無形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很多央企、科研院所也率先挺身而出,扛起了轎車物聯網探索的大旗。
專家以為,提高物流職業信息化水平是世界各國都面對的一個嚴重課題,而我國已經成為物流需求*大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有必要也理應在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搶占制高點和話語權。
從世界上看,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共享渠道是我國掌握話語權的少數信息整合系統之一,我國應從國家層面給予扶持,消除妨礙,對這一信息處理中樞加以推廣應用,盡快做大做強,推動物流業信息流的深加工,對渠道所供給的公共辦理的新領域加以研討,并適時掌握世界物流業話語權。
因而,一方面要著力研討物流電子渠道對供應鏈的提高能力,探索海關、鐵路、水路、民航等全職業的互聯互通,打通世界、國內、港口、內陸物流之間的數據鏈瓶頸,完成園區、港區、海關監管區等節點的信息互聯。另一方面要研討渠道所供給的公共辦理新手段,推動電子渠道與物聯網相結合,完成產品的全程跟蹤,補償本來物流階段的監控盲點。
給每個企業都裝上信息化的“眼睛”,物流業將迎來光輝燦爛的明天。